第376章 教育制度-《抗战之战地记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范文林直接点明了其中的关键,一针见血的问道。

    听到范文林这个问题,顾恺之感觉自己的脑袋嗡的背炸了一下,同时一种隐约要窥得真相的感觉在他心中迸发。

    “没有!”

    顾恺之回忆起自己在大学当中的朋友,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学业、时事,基本上都能聊到一起,大家的家庭也都差不多,不算大富大贵,但是家里也有点钱。

    如果要按成分来划分的话,家里不是小资产阶级,就是小地主。

    “现在你应该知道了吧,在这社会,能上大学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,普通百姓家里的孩子根本不可能上大学!”

    在民国元年和民国二十六年之间,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高校自己组织进行,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。

    这一点,和后世的“自主招生”很像。但是,与后世的区别就在于,他们只有这一种招生方式。

    在这种招生模式下,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。

    比如,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“预科班”,或者叫“先修班”。在“预科班”中读书的学生,有50%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。

    经过刚才的了解,顾恺之就是从这个预科班里出来,并面试留在自己本校读的大学。

    这种办学方式,也有点类似于后世大学下面的附属中学。

    但是附属中学虽然名义上是挂在大学下面,但是仍需要进行统一的考试才能进入大学学习,可这个自主招生确有一半的几率可以面试入学。

    除了“自主招生”外,教育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“联合招生”、“委托招生”等招生制度。、

    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,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。然后呢,由一所大学牵头,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。比如,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,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。

    至于全国的第一次统一高考,仍还在酝酿的过程当中。

    除了入学方式单一之外,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能上学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于没有钱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事实,就是没有钱!

    在这个时期读书,所需要耗费的钱财是巨大的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