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1章 报业的发展-《抗战之战地记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绝对的自由必然会导致绝对的不自由,会出现强者对弱者的剥削,这种剥削不止体现在物质上,在精神世界里也森然存在着这种混乱的秩序,弱者悄然堕落,强者自然超脱。

    所以,规范报纸出版的自由权力,以及给出这个自由的范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    第四点是民国“暂行报律”事件的影响!

    1912年3月2日,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针对《大清报律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,由内务部参事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《中华民国暂行报律》。

    同新闻界约法三章:一是报刊出版须登记注册,否则不准发行;二是流言煽惑,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,停止其出版,发行人和编辑人并坐惩罚;三是调查失实,污毁个人名誉者,经被污毁人提出诉讼,应得处罚。

    该条例遭到了上海新闻界的一致反对。

    对此,孙先生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,下令取消了该报律,此举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。

    第五点是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期待逐渐提高,大家对于新闻从业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好,群众对他们的社会属性的认知也有所改变。

    在各方加持下,他们更多的成为了公众的代表,成为了人们了解时事的通道。

    在各种方法的加持下,新闻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。

    据统计,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,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,猛增至近500种,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,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。

    其中,仅1912年2月以后,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,被称为“报界黄金时代”。在这些报刊中,数量最多、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。

    他们的报道内容更多的是跟政党有关的内容,虽然秉持着一定的公正性,但是具体内容却更政党密不可分。

    但是这样的繁荣没有持续多久,袁上台后,对舆论和新闻界进行了控制,一是创办御用报纸;二是收买报纸或报人;三是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纸;四是通过立法手段建立为其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人。

    到1913年底,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,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了300多家,报刊减少了三分之二,报人大批被捕被害。

    因1913年为农历癸丑年,所以中国新闻史上把“二次革命”失败后袁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“癸丑报灾”。

    后来随着袁的下台,新闻行业迎来了再一次的发展。

    其中新闻业务的进步和通讯社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