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五十九章 背刺-《皇明天子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,面谕关门为第一功,封平西王,吴三桂谢恩之后,多尔衮按照满洲习俗为吴三桂剃头,随后将黄台吉女儿建宁公主,嫁给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。

    吴三桂彻底投清,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唐通所率领的宣大卫军,在一片石被两面夹击,大败而归。

    清军这便入了关。

    朱由检很同意孙传庭的想法,世界很现实,赢家通吃,输的人连呼吸都是错的。

    为了胜利,不惜一切代价。

    “有理。但是朕有一虑,处理周奎人心思动,不法办周奎,这些个勋戚,就能为我大明尽能竭力了吗?伯雅,你觉得如何?”朱由检问出了自己内心的疑问。

    不处理周奎,大明的勋戚就会为大明的朝廷效力吗?

    杀鸡儆猴,岂不更妙?

    和李自成兵败一片石的并非牛金星等嫡系,而是唐通。

    唐通本是大明宣化总兵、密云总兵,大顺军到了,唐通降了大顺,清军到了,唐通又降了清军。

    还有骆养性骆家,世代掌管锦衣卫,这可是上十二卫之首,掌管午门班直的军队,在清军入关的时候,骆养性怎么选择?骆家怎么选择?

    大顺来了投大顺,鞑清来了投鞑清,左右不过是换个主子罢了。

    一片石之战的败北,不能仅仅归咎于吴三桂的背刺。

    是李自成对朝中大臣的品行实在是心里没谱,同时对清军的战力严重低估,这种低估在军事行动是极其致命的疏漏,料敌从宽,是兵家第一戒训。

    对清军入关助战和吴三桂联手的可能,毫无准备,这种疏忽,是一片石之战败北的主因,吴三桂的背刺,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。

    而且在攻破北京城之后,李自成也陷入了胜利者怪圈。

    在一片凯歌之声中,滋生出了轻敌冒进的思想,这种骄傲轻敌的思想,导致李自成去山海关,连牛金星都没带,自己带着六万人,以为山海关也可以和大同、宣府那般,传檄而定。

    而李自成的大顺军高达百万之众,却分布在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广等地,甚至还和张献忠对垒。

    这种分散的做法,导致李自成匆匆赶往一片石之时,只调动了六万人,还留下了嫡系牛金星等人驻守京师。

    这种种行径,似乎也代表着大顺的朝廷,认为明清之战,已经是“前朝”之事,大顺朝廷和清廷无怨无恨,可以井水不犯河水,各自为安。

    这种危险的思想和种种,导致了一片石的惨败。

    当然有些人,喜欢将这些复杂的问题,简单的归结为一句,农民起义军的局限性。

    “万岁所言,臣不敢妄言。”孙传庭擦了擦额头的汗,万岁问的这话也在理,就是不法办周奎,这帮卖国求财的勋戚们,就能停下吗?

    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黄少发都死在京师了,在大同的黄家,可没停止跟建奴往来货贸硝石、火炮等物。

    朱由检思考了片刻说道:“就依伯雅所言,暂时扣留右镇抚司,待到归化城事情了结,再做打算。”

    锦衣卫的右镇抚司并非五毒俱全的左镇抚司,其作用更多的是临时看管、拘押的拘留性质,而左镇抚司是真正的特务机构,别名诏狱。

    将周奎扣在右镇抚司,就是依了孙传庭的谏言,暂时不法办周奎,待到国事稍安,再拿出来祭刀。

    反对大明皇帝的人已经足够多了,明里暗里和大明皇帝为敌。

    “伯雅,耿如杞这个人,你怎么看?”朱由检问起了山西巡抚。

    孙传庭没经过多少犹豫,直接说道:“忠贞之士,上可匡扶社稷,下可庇护黎民。乃是可用之社稷之才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点头说道:“嗯,朕也这么觉得,这里有一封耿如杞的奏疏,伯雅可以看看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奏疏,递给了王承恩。

    从袖子里掏出来,可见朱由检对这本奏疏的重视。

    孙传庭皱着眉头看完了奏疏,缓缓的合上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