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淮南水患-《建造盛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为了运河能够通畅,在李元瑷安排的基础上,李世民又下了一道治理运河的诏书。

    只是随着李世民病故,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
    宿州刺史袁公瑜面对自己青云直上的同窗好友许敬宗,开始急于求成,迫切的想要干出一番成绩,动了歪脑筋,走了偏门。

    宿州位于汴水下游,随着汴水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,扼汴水咽喉,当南北要冲。

    不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的商船都需经过宿州入汴水。

    而根据李元瑷的要求,在雨水不足的时节,进减水闸当续根据水量多寡来调控开闸关闸次数。

    以往商船遇到闭闸期间,只能乖乖的等候。

    可袁公瑜却想出了一个收取开闸费用,不管何时何地,只要给足数额,即可开闸通行。

    本来这少雨时节水量的多寡不可控制,地方官员需凭借自己的判断来开闸闭闸。

    这也就存在了一个制度上的盲点。

    什么时候开闸,什么时候闭闸,由第一把手一言而决。

    即便水位不足,袁公瑜亦可说足,到了应当泄水的时候,他也可以说时候未到。

    左右都掌控在袁公瑜的手上。

    袁公瑜也不贪墨,将所得钱财都视为豪商资助,投入宿州建设,开垦荒田,鼓励生产,将宿州经济搞的蒸蒸日上。

    政绩表上,连年获得题名,地方百姓也将之视为父母官。

    如此也无人嚼他舌羹。

    直到永徽三年,六月梅雨季节,连续二十余天的雨,伴随着堤坝的倒塌,洪水席卷了江淮大地。

    洪水并不大,不是摧枯拉朽的那种,并没有造成多少伤亡。

    但过剩的雨水无法排泄,开始涌入田地,涌入村镇。

    百姓只能于慌乱间逃往高处避难,他们站在高处,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家园,看着自己的田地一点一点的为洪水淹没……

    淮南一地,万顷良田遭受水患,数十万百姓受水灾影响无家可归,缺衣少食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