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05章 战时陪都2-《抗战之战地记者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自此,国民政府才算是完全迁移至重庆!

    常校长于民国二十七年12月9日与军事委员会从桂林转赴重庆。

    民国二十九年9月6日,国民政府正式确认重庆为「陪都」,同年11月,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亦将首都迁往重庆,12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将重庆定为首都。

    国民政府迁都后,重庆从一个西南地区的工业城市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    但同时,重庆也承担了极为惨重的代价。

    由于地势阻挡,日本陆军无法进入四川盆地,遂改变战略,民国二十七年12月起,日本陆军使用新型伊式重轰炸机对重庆展开为期五年的「战略轰炸」。

    至民国三十二年8月轰炸战略停止,重庆市区大半化为废墟,死伤约共6.1万人。

    这就是近代重庆成为全国中心的曲折经历和悲惨遭遇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在如此险峻的情况,重庆承托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当中的重要后勤。

    但同时,国民政府的内迁也给重庆带来了快速的发展,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,都有了质的飞跃。

    当范文林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,就被这座城市的江湖豪气给深深吸引了。

    他们落脚的地方正是重庆著名的码头,朝天门码头。

    朝天门码头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,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。

    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,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。

    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,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,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。

    门上原书四个大字:"古渝雄关"。南宋(1127-1279)偏安临安后,时有钦差自长江经该城门传来圣旨,故得名“朝天门”。

    朝天门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,舟楫穿梭,江边码头密布,人行如蚁。

    范文林站在码头中央向深处望去,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,虽以棚户、吊脚楼居多,可也热闹成市,商业繁盛,门内则街巷棋布,交通四达。

    码头上人声鼎沸,船号声络绎不绝,光膀吆喝的,西装革履的,各色人群穿插其中。

    此时随着国民政府的逐渐迁移,已经有不少的产业先行到达了重庆。

    “这便是重庆吗?”范文林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喃喃的说道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